你好,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我是劉老師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歡迎來到我的課程
《三大構成基礎10節課》
第10課
(也是最后一課)
▼
▼
歡迎你來到《世界的,我的》主題作業展
很多人想看工科生做的設計作品
在這個特殊時期就讓我們
一起線上觀展吧
看展指南
設計者的設計構思
(想法很多的時候需要下滑哦)
加載中…
TIPS: 暗黑模式效果更佳
99%
一起來聽歌看展吧!
▼
*驗證身份*
*檢票通過*
*播放音樂*
世界的 我的.mp3 音頻: 進度條 00:00 / 30:22 后退15秒 倍速 快進15秒▼
原作是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穿過阿爾卑斯山》。這幅畫表達的是拿破侖當時的英雄氣魄,洋溢著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我的構成圖以鋒利的三角形為主要構成形式,其他線條輔助完成造型。這樣處理可以更好地體現拿破侖軍隊的無堅不摧。而紅色的斗篷搭配三角形使畫面激昂有氣勢,作品色彩整體以淺藍色為主,色調清新明快,更符合現代產品設計。
原作是梵高的《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在構成方式上,采用了線、短線以及點來構成三朵向日葵,是為了切合原作的上色方式及筆法,花瓶上采用粗短線,體現油畫感及花瓶的材質,而葉子只用線勾勒輪廓,突出花和瓶。
色彩上,沿用了原作的色彩,各樣的黃色和明亮的綠色帶給這幅畫活力感,希望在看第一眼時,能傳達到愉悅的心情。
原作是蒙克的《吶喊》。吶喊的色彩為線條型立體構成注入了靈魂,整體呈現一種沉悶、焦慮并且孤獨的調子。在血紅色的天空下有一個痛苦的表情,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夸張得富于線條表現性,但并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無論是棕色的船、白色的教堂、棕色衣著的行人和吶喊者都是真實性的色彩。全畫的色彩是郁悶暗沉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它與海面陰暗處的深藍色相沖突。多種不同顏色的線條搭配,看似沖突反而展現了吶喊者扭曲的內心世界。
原作是梵高的《夜間的露天咖啡座》。結構上,以一個接一個色塊的拼接取代了原本色彩的過度,色塊的拼接加上方形的人,方形的桌椅所構成的畫面,或像孩子搭的積木;或像衣服上的補丁......任人所想。為更好地表現畫面中的近實遠虛,夜空在用色塊相比就很難有遠近之別,便尋了一幅實景夜空,反而更顯夜的深沉。而我國自古邊有“方圓”之說,為了與之有所結合,圖中的光線(星光與燈光)便以圓為基礎,參考了梵高的另一幅名作《星月夜》中的星星之后,用了螺旋狀的線條來表現。
原作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它的海浪栩栩如生,給人一種靈感與沖擊,而且這幅畫給人以一種震撼,將大海的起伏波瀾映入心中。我將名畫中的富士山放大,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成為作品的中心,以海浪襯托山的構圖改動了名畫。色彩方面我選擇了延續原畫的藍色色調,用漸變的顏色將海,海浪以及山的顏色表現出來。
樣機的選擇我選擇同樣極簡的AirPods耳機盒,我認為扁狀的耳機盒可以更好地體現神奈川沖浪里的特色。
原作是加斯東·巴什拉的《空間詩學》的封面。
該作品具有鮮明的顏色對比,背景顏色深淺的變化給人以景深感,亮眼的暖色系讓人聯想到溫暖但蕭肅的秋日、似火的熱情。
原作是畢加索的《夢》。
色彩方面。我改變了原畫的紅、黃暖色調,轉用大量黑與紫鋪滿畫面。我確實保留了原作的紅色沙發這一元素,但刻意要與原作的紅沙發做出區別——在這里我有意讓沙發上的大片紅色與畫中少女脖頸上的紅色呼應。大片單色的運用一是為了大致不改變原作簡約之感,二是為了營造直觀的氛圍。
線條方面。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我仔細觀察了原作女子和女子身上的服裝線條,大體保留了原作的骨骼。但在畫面背景上,刪去了原作的墻紙,添加了我想要的哥特風格元素。背后持刀的黑衣男子、少女衣裙上的黑影、脖頸上的裂口……我想讓看到這幅畫面的人去思考:這一切到底是夢魘還是現實?
原作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結構上主要表現的是洶涌的海浪:白色勾勒輪廓,藍色填充描繪出海浪的形態。為了表現流動性,用深淺交錯的連續長條平鋪。天空也用同樣的方法,從中心向四周螺旋擴展。為防止畫面過于沉悶,天空中間預留了一個空洞并加上亮光。
色彩上深藍色與白色表示海浪,深藍色表示海洋的遼闊與深不可測,白色則更襯托了藍色。灰色作為背景顯示陰沉的天氣。土黃色的云層與藍色互補,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
原作是梵高的《星月夜》。因為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其點線面的關系比較明確,所以整體用短線式的方式組合以擬合原作;顏色則將原作的顏色明度增強,以改變原作的抑郁、不安的情緒,最后產品選擇方面覺得抽線包拉扯時形成的褶皺可以與短線契合,于是選擇抽繩包。
原作是弗拉戈納爾的《秋千》。上視聽語言課程時提到的,電影的原理是由人的視覺性滯留帶來的連續感。我聯想到在畫面里觀者也能通過片段來推斷整個畫面,點線面當中點和面比較能表現破碎感覺就是點和面。
由于這幅秋千的色彩很細碎,用面也不太好表現,我就想到了點。提到點就不得不想到波點女王草間彌生。通過點的大小,排列來組成畫面。
原作是梵高的《星月夜》。
色彩:主體色彩為代表夜色的藍和紫羅蘭,同時又輔以星星特有的燦爛的黃與橘,而柏樹與山脈則跳脫出原圖純粹的黑,附著以交融在一起的紅藍與黃,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整體采用漸變的更為明亮的色調,顯得更為現代化,更不顯壓抑。
構圖:整張圖片均采用線的構成,將梵·高濃厚并且短促的筆觸化為更為自然的長曲線,交織成彎曲的旋轉線條采用更立體化的形式展現,海浪般的圖形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
樣機的選擇我都傾向于表面更為光滑,更具有現代極簡氣息的易拉罐、手機殼和AirPods。因為這些物件的光澤感,使我采用的高明度色彩顯得更為契合。同時,具有現代感的設計,也與現代科技相關的這些物件更為貼合。
原作是梵高的《星月夜》。
構圖:畫中以樹木襯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無邊的宇宙,以獲得構圖上微妙的平衡。用簡單的線和面來表達物體,而是用點來表現物體的光影同時,他又注重采用夸張和對比的方法,給光影添加動感。
色彩: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深藍,同時也有星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在大面積冷色調的流動星云中,一輪橙色的月亮散發出亮光,仿佛明燈般點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濃淡相宜,深淺適中,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
因為《星月夜》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涌動的星空,當我在思考要如何體現這種涌動的時候,我看到了樣機里有滑板,我腦海里便出現了街頭滑板的畫面,滑板上的涂鴉讓我覺得和我的定稿作品不謀而合,我便選擇了它作為我的最終樣機。滑板和《星月夜》的結合,更加體現出了這種律動和動感,有一種喚醒舊的作品,并為其賦予新的感覺。
原作是莫奈的《撐陽傘的女人》。在夏日晴空下,撐陽傘的女人身著淡藍色衣飾,手持綠色的陽傘,雖是夏日,卻給人一種晴朗卻清涼的感受。于是我基本上用了原來畫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面中的色彩,下裙擺分成不同色塊來表示被風吹起的褶皺。天上的云朵和地下的草都簡化處理,云朵用零散的波浪線表示形態,草地用橢圓,想體現一種簡潔卻不樸素的感覺。
原作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線稿到上色,我在思考人們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為什么能一眼認出來。我描完邊之后就意識到這個形象輪廓色彩太深入人心了,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超級視覺存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對多數人來說重點是蒙娜麗莎而不是微笑,所以我把表情舍棄,相較線稿把背景也舍棄。
這個背景借用了《fate grand order》這個作品里的設計,如果真的作為產品,受眾面很窄,只能是這個作品的受眾才能看得出這個成品的出處和含義。
原作是維米爾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構圖上采用了正面的形象,用平面構成刻畫。身體和臉部基本都采用圓形與正方形的變形和旋轉,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頭巾運用了線的構成,用線表現頭巾的質感。
色彩上整體采取了和原圖相似的色彩,大部分色彩平鋪。耳環部分運用了漸變色表現耳環金屬的質感,頭巾主要為藍黃色,并在黃色頭巾部分按照原圖增加了一些藍色漸變。背景采用了黑白兩種方案。
原作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畫面主要是運用直線形成的三角形及其他多邊形、直線、圓點等元素,色彩上則是采用與原畫相近的顏色,基本為同色系的明暗不同的顏色。
以線和點的結合來體現白色浪花的起伏狀態,而藍色波浪采用尖銳的折線形成條狀的色塊,體現波浪的弧度與洶涌。外部的天空背景則大部分利用三角形色塊面營造一種類似于折紙的立體感。
原作是迭戈·委拉茲開斯的《教皇諾森十世像》。用圓點的元素構成圖片的主體部分,利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將人物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主體和背景之間的界限變得清晰。概括性的描述人物主體的細節部分,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
嘗試性的將效果圖應用在扇子,帆布包以及T恤上構成樣機圖,但我覺得圖片的主體元素不能和產品之間映襯,有所關聯。因此最終將這個圖和眼影盤組合而成,使畫面更和諧。
圖片主體以暗色為主且底色為黑色,和眼影盤的外殼相融合。人物衣服上的淡紅色用來加強人物和背景之間的界限,使人物更加明晰。同時人物構成顏色能較好的和眼影盤的顏色相互映襯。
原作是畢加索的《女人花》。
背景為淺綠色,綠色有“環保,無污染的”和“快捷,無障礙的”的意義。不同于原畫的棕色給人莊重的感覺,淺綠色給人活潑、生機。而構成圖的樹葉部分則沿用原畫的綠色。
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氣、熱烈、奔放、激情、斗志,給人的感覺就是喜慶、熱情。藍色非常純凈、沉穩,給人以清潔、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素雅的美感和一種美麗、冷靜、理智、安詳與廣闊的感覺。 淺黃色給人溫暖明亮的感覺。身體部分的三種顏色碰撞,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
黃色是很明亮的色調,有輕快、輝煌、充滿希望的色彩印象。頭發部分采用黃色給人天真、青春、可愛、朝氣的感覺。
頭部采用褐色,褐色、棕色常常被聯想到泥土、大地。它給人可靠、保守、自然、簡樸的感覺,但有些不鮮明。
玫瑰色、粉紅色代表可愛浪漫、富有幻想的色彩。
底部兩部分采用橙色和深灰色,橙色給人柔和、溫暖的感覺,深灰色通常用于描述一些黯淡和單調的東西,讓人聯想到陰天、灰塵、陰影、烏云、濃霧,給人簡樸、樸素、深沉、灰心等感覺。兩種顏色的碰撞產生特別的效果。
原作是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
構成:左側亞當的線條使用較多的直線,右側的上帝和天使則使用圓滑的曲線。整體結構與原畫作沒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有太大差異,將人體器官結構簡化,突出了整體的立體感。用油畫的濾鏡處理,顯得畫面顆粒感十足 ?
色彩:使用了四元組配色方式——上帝的紫色與亞當的黃色互補,云邊的橙色與天邊藍色互補,橙紅的云與大地的綠互補,同時左側冷色與暖色相結合,整個畫面色彩豐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原作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想了很多種構成方式,用面或點、線成面,點成面,線點交合等等;面,簡單干凈,但太過于呆板,流動之勢大打折扣;點,畫面會顯得過于密集,雖可飛流點重,但不適合表達最初選取的清爽樸素語意。因此最后選了線。
線除浪花尾外盡量用連貫柔軟的曲線,迎合產品面霜的輕柔質地屬性;不進行顏色的處理與渲染,才能更好地展現卡片產品的樸素質雅;水花與富士山,只是作為陪襯,不讓畫面過于單調與失去重心平衡。
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不加邊框的上圖,是為了引入更大的空間,想要表達“空”和“禪”的意境;圖二加入圓邊框,只是為了迎合面霜產品蓋子的形狀,讓方形蓋子看起來較富有層次。
兩張靜悄悄的卡片,在下午和麥穗偷偷打盹。好像在等夏天來信,等樹影再綠一點,等心上人腳踏車的鈴音。
一份素素雅雅的面霜,裝在白白凈凈的盒子里。他涂在她的臉頰,像晚風般的溫柔,帶著涼爽的體感,她害羞得像遠遠的晚霞。
原作是莫奈的《草垛》系列組圖之一。結構上選擇圓點來表現光感,在顏色的處理上,選取原作中表現得最多的幾個調子——紫、橘、黃、褐,保留暗調子里的冷色,保持原作的夕陽之感(亦或是秋日),為了迎合背景色又降了飽和度,取用復色做了過渡處理,讓畫面有連貫性和流動性。對流動的光的印象是我想表達的主題。
應用場景是抱枕,因為該抱枕的四角結合這副圖,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有點產生生物性的巧合,挺有趣的。我本意是用于文創作品,筆記本、卡片、明信片。結合莫奈原作《草垛》有數量較多的系列圖,在優化設計的基礎上,可以生產出系列產品,如果設計本身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系列產品更有提高銷量的空間。
原作是畢加索的《黃項鏈的女人》。原圖的女人下身為三角形狀,有明顯結構的特點,我在下身又加了三個三角形,這樣下身又被切分成多個三角形。包括脖子項鏈周邊也是明顯的三角形結構。臉為圓,眼睛為菱形,脖子為長方形和沙漏形,到頭發的花瓣狀,其實都是由形狀構成的。原圖的頭發是全褐的,在這樣一瓣一瓣中我用線條一根根連接,中間留了空白,希望頭發即配合形狀特點,又保有自身線條流暢性,顯得自然。至于原圖的顏色,是以背景黑,深綠和褐色為主,整個色調都比較深邃暗沉一點。我保留了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深綠為下身主要顏色,而我加入的三角形選擇了淺綠,因為希望憑借顏色差異,形狀的特點能夠更強烈,因為兩種同屬于綠,也不會過于突兀。頭發的線條還是褐色,只是加入了空白。背景沒有填色,因為我是想將這張圖放在明信片里,使畫面更明亮點。至于黃色項鏈,我確實不該加那么多顏色的。反而削弱了項鏈的存在。
原作是達利的《記憶的永恒》。作業選取了原作畫面中一個疊掛在樹枝上,一個呈90度直角耷拉在怪氣的生物上的停滯的時鐘。現在畫中的軟面表幾乎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同義語,制作成滑板的繪面,也體現了滑板少年們的青春前衛。畫面中的波紋線條,也充滿動感與活力。
原作是維米爾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在整個圖案的構成當中,偏向于點和面的選擇,將人物的五官簡化成點,珍珠耳環的大的白色圓點,其他具有大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面積色彩的部分轉化為面,黃色頭巾的部分用較深顏色的線構成頭巾豎直轉折線的部分。整個人物處于少女時代,所以在色彩的選擇上偏于明亮活力,注重色彩的明度,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在色彩的選擇原則上,盡量選擇與原畫相關的藍色和黃色,衣服的選區沒有采用原畫的暗黃色,而是選用了和黃色相關的橘色,整體色彩趨于平衡。較多采用大色塊,使整體顏色簡潔,具有辨識度。
原作是約翰·埃·密萊。大致采用了跟原圖差不多的顏色。用同類顏色的深淺等等不同,把它們一起放在畫面中構成一個元素,例如兩個女孩身后的草地,以及她們的服飾。比起一個元素只使用一種顏色的單一與厚重,畫面會顯得更有層次感也更有趣。
原作是夏爾丹的《吹肥皂泡的少年》。體現了一種簡單的快樂。我的想法是用面來表示,簡化原來的圖,模糊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人物的形象,進一步突出角色普通人的身份,更加貼近我們自己的生活。前景用的是簡單的點,因為我想在這份簡單快樂之中再點綴些許其他的和少年時代相關的東西。
色彩方面,主要是棕色和黃色,暖色,但又不是那么明亮的顏色,不會讓人產生疲勞,更切合主題,有少年人的明朗活力、平凡生活中的明快喜悅。而在少年身后的背景顏色選擇了比原畫明度、純度都更低的綠色,因為前景的綠葉正好在上方,下方則是偏紅的葉子,都簡化為點,下方的墻也改為一種比較溫和的紅色,中間還有一些服飾裝飾是藍色,可能會打破暖色有一點點突兀,但是我的理解是安定和放松。整個顏色的選擇表達了我對少年時期的理解:明朗、活力、平凡、溫暖,一些輕松平靜、一點熱情和力量、一點青春(因為這種時候雖然不夠成熟卻總不想被人看低)、仍在生長。
另外,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肥皂泡在我看來是美好而脆弱的,它有點像濾鏡,所以透過肥皂泡去看,改變了一些顏色純度,但是改變不了本質。
原作是夏爾丹的《吹肥皂泡的少年》。全篇應用油畫的筆觸,色調明暗和冷暖選擇都依照原圖貼合情境,背景按照原圖進行大色塊的填充,使畫面更簡潔,更加突出主要人物,同色調不同亮,人物以顏色的層次表達光影。基本運用面抽象概括背景與人物。難點在于泡泡的描繪,形態重點表達其光澤感,以漸變的數量包圍人物,更加強調主體,構成超級視覺。
原作是《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原田泰治的素樸畫世界》。一開始去搜世界名畫的時候,出來滿滿的幾乎都是西方的油畫:梵高的《星空》《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等等,不可否認的是西方的油畫確實色彩更加大膽更加豐富,但是整屏幕下來都是一色如此“張揚”的西方油畫不禁讓人有點審美疲勞。
然后原田泰治的樸素畫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睛,沒有特別鮮亮的色彩,確有那種樸素溫和的鄉間風光,滿滿的日本風俗人情就撲面而來,讓人有一種很平和很自然的質樸感。
原作是維米爾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人物以色塊的方式大致描摹出來,以珍珠耳環為中心再細化分多個不同亮度與對比度的圓環,能讓整體對象更有立體感。顏色仍然保持原畫的黃藍色,檸檬黃能給畫面增添一些活力,藍色又能與黃色互相均衡,使畫面更加和諧。
裝飾元素以原畫整體色調——藍黃色調為主,取畫中最主要的三個顏色,采用圓環排列的方式,與主要對象的構成方式及色彩呼應,背景不顯得過于單調。
原作是莫奈的《日出·印象》。在不斷地嘗試下,我仍然保持莫奈使用的主要色彩,用重疊的圓從橙黃到藍灰來表現從太陽到天空的顏色變化,用線狀感從帆布袋訂做15838231350藍到綠的漸變來表現大海,其中又夾雜著微紅和橙黃形成在海面上的波光,船只則用不規則的幾何圖形來表現。這是屬于我的“世界名畫”。
▼
期待看到與眾不同的你
*展覽結束*
后 記
很多人跟我說學設計難、設計要靠悟、一聽就懂一做就廢……講真,大家說的沒錯,學習本來就是個知行合一的事兒,懂了是知的層面,做對了是行的層面,做好了是很行的層面,所謂能力都是用時間堆出來的。有同學說日后想做一名設計師,問我要做哪些準備,我覺得你要先評估一下,享受設計給你帶來快樂的同時,忍受改稿18次的痛苦這你受得了嗎?如果你能,那就干吧。
頭兩天我把9次課我認為最關鍵的內容做了截屏,結果發現好幾萬字的推文,我特別想告訴你們的不到30字,這些字是我20年來做設計一直未曾搖擺的認知,就像第6課結尾我引用迪特·拉姆斯的設計原則也就幾條而已,我想這就是著名的大道至簡,希望你也能找到你做設計的道。
這里我向曾經教過我藝術設計的任戩老師表示感謝,向曾一起工作的廣告大師張樂山老師表示感謝,兩位老師是我專業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我經常會想起跟兩位老師在一起學習、工作、吃火鍋時候的場景。
對參與本課資料提供的勝太設計研究所的伙伴表示謝意,尤其要感謝為本課做編輯設計的林璇。
最后這一段是用來慶祝本課至此終于結課!
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
悟
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看展感受,與我們交流
若有收獲,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