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尹曉軍、劉啟紅
初冬時節,走進上栗中學勝利校區,但見銀杏滿樹金黃,微風拂過,像展翅的蝴蝶翩躚起舞;隨處可見的香樟,青綠搖曳,亭亭玉立。環視校內,干凈整潔得如同被風清掃過一遍,不見紙屑、果皮等垃圾雜物。更讓人驚奇的是,偌大的校園內,竟然只擺放了兩個垃圾桶,且里面空空如也。
要說勝利校區大,還真不是吹。該校占地248畝,總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學生人數達5300人。這么大體量的學校,只有兩個垃圾桶,而且沒有一名全職保潔員,能信么?
眼見為實!記者在校區走了一圈,果然只看到行政樓和教學樓前有兩個垃圾桶。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日產垃圾1公斤左右,每百人應放置一個垃圾桶。由此估算,該校日產垃圾量不是一個小數目,需要垃圾桶60個左右。
學校的垃圾去哪兒了?
“我們的秘訣是:建設綠色校園,做到垃圾不落地。”上栗中學副校長、勝利校區校長余忠良自豪地說。
垃圾不落地?真有這么神奇?面對疑惑,余忠良帶記者隨機抽查、現場驗證。來到高二(7)班教室,記者看到,每張課桌上都掛著一個帆布袋,里面裝著各種垃圾。廖秋宇同學告訴記者,袋子由學校免費配備。每天晚上上完自習課,大家都會自覺排隊,集中到設置在操場邊上的定時定點垃圾處理室進行分類處理,“教室里從不擺放垃圾桶,每個人的垃圾都由自己負責裝在袋子里。”
校園垃圾實行“自產自銷”,是上栗中學在勝利校區實行養成教育的創新之舉。余忠良介紹,按照規模,全校至少要配備6名保潔員。但該校區自建立以來沒有外聘過保潔員,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經費18萬元。
與此同時,勝利校區對校園保安職責進行“擴權”,使其在維護校園安全之余,承擔校園保潔和垃圾回收工作,并將收益作為保安的額外獎勵和貧困學生資助金。據統計,該校每年垃圾回收的收益將近10萬元,全校保安人均每月可增收近600元,已資助貧困學生10余人。
午餐時間,勝利校區的學生食堂內十分熱鬧。在餐具回收處,高二(5)班的黎振威同學作為“光盤行動督察員”正在輪值,“沒吃完的登記名字,并上報給當事人的班主任。”記者注意到,數千人用餐過后,一個容量為65升的回收桶內僅有半桶餐余垃圾。余忠良向記者介紹,學校建立之初,曾委托當地一名專業戶處理學校食堂潲水,并答應每年給予4000元補貼。一個星期后,該專業戶主動退回了這筆錢,一個月之后又提出了解約,“因為收集不到足夠的潲水,繼續做下去不劃算。”余忠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2020年學校推行“光盤行動”以來,食堂每天可節約大米150余公斤,每月節省開支2萬余元。
食堂外墻邊,佇立著一套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可日處理垃圾0.5噸。“機器每天都‘吃’不飽。”余忠良打趣地說。記者了解到,這些經過處理的廚余垃圾,可作為有機肥,用于學校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種植蔬菜和果樹。自種的果蔬供給學校食堂,旺季每月可節約菜品采購成本3萬元至5萬元。
在上栗中學校長李招文看來,勝利校區通過建設綠色校園,推行垃圾不落地,讓垃圾都去了該去的地方,除了實現經濟效益的節支增收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帶動家長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家住上栗縣楊岐鄉保護村的高二(7)班學生梁如萍每次回到家,都要給父母上環保課,教他們進行垃圾分類,提高環保意識。如今的保護村,村容整潔,亂扔垃圾的現象很少發生,成為當地的文明村。
對于勝利校區所探索的經驗做法,長期關注垃圾處理的萍鄉市機關事務管理中心公共機構節能管理科科長徐春枝評價:“勝利校區在節能減排上用對了方法,走出了好路子,具有示范作用,可信、可學。”
干凈整潔的校園。攝影|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啟紅
課桌上掛著垃圾袋。攝影|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啟紅
本文來自【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